「世物皆空,人也不例外。需要的,不過是光,還有某些程度的乾淨與秩序罷了。」
──海明威〈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豐原安康段社宅是台中第一座社會住宅,於2017年底完工啟用,目前已有100多戶居民正式入住。姜樂靜建築師將這棟社會住宅命名為「青年理想國」,亮眼色塊與白色外牆相互交錯,使豐原社宅看來朝氣蓬勃。富有生命力與簡潔線條的建築外型,就像樹枝一樣延伸至台中的天際線。
撰文: iBT數位‧建築雜誌/ iBT Magazine 何昔珊
無殼蝸牛世代,「社會住宅」是解套?
「社會住宅」(又稱公共住宅)概念來自歐洲國家,為解決都市化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及人口快速成長的居住需求,由政府機構提供金融、土地等補助方式,與NGO或營建商共同合作,讓有需要的市民能以較低的金額租用住宅。社會住宅包含「只租不賣」、「可負擔租金」、「弱勢優先」等元素,能以長期租賃的方式服務更多數量的市民,且保障經濟弱勢族群的權益。
由於台灣房價水漲船高,多數人的薪資無法負擔相對高額的房價,再加上租屋市場缺乏合法管制,潮濕擁擠的套間或凌亂破舊的頂樓加蓋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共住宅更能提供民眾較為合理的居住品質與租金,降低民眾的生活負擔。然而,相較於其他實施社宅計畫的國家,台灣社會住宅的比例僅佔所有住宅的0.08%──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在政策推動下,各縣市紛紛展開興建計畫,目前雙北已有興隆、中和、三重、板橋、林口等多棟社宅完工,而中南部縣市也急起直追,陸續完善屬於「在地」的社會住宅計畫。
台中豐原安康社宅 承載建築師的社會理想
豐原安康段社宅鄰近豐原醫院,位於永康路與保康路的交叉側巷內,為配合基地前窄後寬的地形,外觀為明顯的「Y」字型結構,由中央電梯大廳延伸出三側翼樓。「Y」字型右側與鄰近道路保持近5公尺的緩衝距離,減輕大樓對附近居民的壓迫感,並將建築物往上拉高至13層,以維持20%的建蔽率。戶型配置分別為一房型120戶(8坪)、二房型60戶(16坪)及三房型20戶(24坪);在建築外觀上,則能從陽台底漆(黃色、藍綠色、橘色)區別這三種不同戶型,是建築師在設計時的小小巧思。
「社會住宅是出租性質,它必須安全、好管理,同時又能給予家的感覺。」作為台中第一棟社會住宅的設計者,姜樂靜不僅是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也在台中執業多年,參與多項公共建築設計,其作品如潭南國小、大墩國小屢次獲獎,是知名的「在地」建築師。然而,除了在公共建築上擁有豐富經驗,她對於設計集合住宅也抱有熱切期待。「台灣的建築,大概有80%以上都是住宅,其餘才是商業、公共空間。我剛開業時設計過一些集合住宅,但受限於整個營建產業與一般人對住宅的想像,有很多理想無法實現。」姜樂靜指出,當建商營造出集合住宅的主流樣式,建築師對於住宅多元性的想像將會逐漸流失,而由政府作為主要發起人的「社會住宅」可能是當代台灣建築師實踐住宅理想的新路徑。
熱情、開放、自然:青年理想國願景
一般大眾如今或許仍會將十多年前對國宅的印象加諸於社會住宅,質疑其居住品質、環境,並將「社宅」與「弱勢」劃上等號。若要去除標籤化,則必須藉由嶄新的建築設計與管理規劃來扭轉民眾對於「國民住宅」的歷史記憶。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東碼頭區的「大白鯨」(The Whale),即是包含社會住宅與私人住宅的綜合公寓──緊鄰水岸的景觀與現代設計讓這棟建築洋溢著生活質感。
實際走訪豐原社宅,洗鍊的白色外牆與鋁格柵,結合造型銳利、色彩豐富的角陽台,令人聯想到荷蘭MVRDV事務所的作品「WoZoCo」,結合功能與創新,顛覆了以往對社會住宅的印象。「我希望這棟住宅能成為青年的理想國,這個家就像後盾,舒適、安全,價格不高,讓他們能養足精神,安心出門工作,終有一天存到錢,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姜樂靜秉持一貫的實用風格,去除不必要的裝飾,讓住宅回歸至最自然的樣態。
風和日麗 造就往「外」看的建築
體現有機建築的概念,豐原社宅將陽光與風導入內部,每一層樓的梯廳都設有天窗,樓層的走廊直通往大型戶外樓梯,每戶也皆擁有往外推出的開放式陽台。不僅滿足良好的通風與採光條件,同時形成了向上伸展的空間布局,如同樹幹上的枝葉,住戶通過這些自然的枝葉與不同高度的風景相遇。
姜樂靜指著開放式的戶外樓梯說:「這是我最喜歡的空間之一。」比起密閉死板的室內樓梯,特殊的開放式樓梯設計將「戶外」帶進離家門不遠的地方,意外成為住戶偷閒時的「私人」空間。迎著台中的太陽與拂來的微風,姜樂靜笑著說:「平時可以走樓梯當運動,因為太舒服了嘛!你也可以出來打個電話、抽根菸、喝杯咖啡、放鬆一下。」從樓梯直直往上行至頂樓,周遭低矮的建築群落造就了豐原社宅一望無際的天然景觀。姜樂靜打趣:「這棟建築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無敵視野。」她並未浪費基地的天然優勢,以創新設計將最美麗的景色留給了住戶。
共好空間x溫暖造景
在住宅之外,Y字型的三個角留置了60坪的公共空間,為實現台中市政府的社會住宅共好計畫,分別由「伊甸基金會」、「中國醫藥大學」與「好伴社計」入駐,擁有圖書區、簡易診療室及寬敞的休憩空間,定期舉辦包含健康檢查、親子娛樂、工作坊、藝文講座等活動,而這些空間也提供給社區以外的市民使用,成為住民與城市間的橋樑。
沿著「Y」字的右側入口往內走,會經過停車場出入口及戶外資源回收場,考慮未來閒置停車場對外開放的需求,建築師也設計了不需通過門禁即可出入的樓梯通道;停車入口後方則是通往建築大門的圓環小徑,圓心豎立著兩棵建築師堅持保留下來的老苦楝樹,樹幹上留下的刻痕是建築師對土地與時間的敬重。
未來x巷弄裡的那些故事
鐵窗格、白瓷磚、灰階梯、紅扶欄,這是屬於老台北的公寓一景。ㄇ字型的開放式公寓走廊,周末倒垃圾的路上先摸摸隔壁家小明的頭,和樓下的王媽媽寒暄,與樓尾的張伯伯道聲早,這是即將消逝的老台灣──如今在當代亮麗齊整的集合大樓裡,多半是微笑點頭:「幾樓?」「11樓,謝謝。」這樣的對話。
豐原社宅未失卻其出租公寓的本質:在有限的土地中容納更多住民,同時保有足夠的生活空間,但建築師盡其所能的擴充有限空間的舒適感──加寬的長走廊、收納陽光的戶外梯及梯廳窗、綠化小徑與屋頂、仿若小公園場景的石椅、繽紛的戶外排氣煙囪,這些看似隨意的設計隱含著建築師對生活場景的想像。
比如每層樓中心的門廳空間,姜樂靜認真地解釋:「你可以把每層樓想成一個巷弄,巷弄裡有15戶人家,這個門廳就像內部的廣場,我們會在這裡相遇、聊聊天、辦個小活動,稍微玩耍一下。」社會住宅具有混合型居住型態的特色,這層樓的套房或許就與小家庭的三人房相連接,擁有不同故事的人們齊聚於此,而建築師設下的「廣場」能不能寫成巷弄的新故事?「不知道,我也還在觀察。」姜樂靜的聲調透露著一絲期待。這棟乾淨明亮的社會住宅出落得亭亭玉立,而那些為生活而奮鬥的「青年們」即將在此寫下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