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雲 —
[臺中建築雲 | 2018/10月] 永續之城:一個跨文化的台中城市性建構(上篇)2018/11/28
撰寫人:劉偉彥建築師

       時序進入21世紀;台中城市性的空間正文書寫,正面臨著歷史性的轉向。

 

       台中城市做為百年歷史的城市,一個被滿清統制、日本殖民、光復後成為資本主義邊陲的非正式城市;在政治、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終於以「科技、文化、國際城」之名投向世界挑戰。

       全球化競爭也會是個「只有城市,沒有國界」的流動均質的社會,若要在無國界中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永續之城,則台中城市所散發的歷史文化特質,就顯得異常重要。因為,在知識經濟網絡兢爭時代,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企業往人才集聚的地方流動;當此時勢,城市的住宅人文環境品質,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將成為世界城市(global city)吸引人才及企業投入的最重要考量條件。


       那「台中城市建築」應以何空間文化形式呈現呢?這也是對資本的現代性-「創造性摧毀」(creative destruction)厭倦的城市人,該何去何從的發問!?也許重新賦予城市建築「意義」與「想像」才是必然的出路。

     
       例如:對比於因現代與前現代交媾產生的混亂脫序及無文化主體自主性的荒謬;在詩化的空間文化語境中,卻浮現精鍊與豐富,能讓人有安頓的力量。當然,這就需要-個跨文化思想變遷的歷史描述,來說明「思想」衝突轉化為「詩想」的歷史過程。
    
       以下就是關於「詩書一體,書畫同源,園林建築集大成」的空間詩化的歷史過程:約莫公元前三仟年,出現了東西方兩位先知人物。在西方出現了聖經撰述的亞伯拉罕(Abraham),而在東方中國,則有伏羲氏創造了易經。爾後,到了西元前約四、五百年左右,世界則又幾乎同時誕生了四大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希臘的蘇格拉底、印度的佛陀與中國的孔子及老子。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一脈相承的希臘存有美學,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軍隊,經過波斯,傳播到了南亞的印度半島。當希臘的雕塑美學經過中東、北印的文化融合後,透過犍陀羅藝術型式,再與印度佛教的空無美學相結合。隨著絲路串連起中亞與印度、中國的文化大交流,歷經了千年的傳播,挾帶著希臘讚詠「有」形的美學,與印度佛教崇尚「無」的哲思兩者之精髓,再傳入了中國。

 

       然後又與中國本有之「似有若無」的道家思想及「生生不息」的儒家思想,產生碰撞、融合,最後在四個美學思想層峰之上,開創出了兼容併蓄又獨一無二的『禪』宗美學,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既肯定也涵攝了兩者之美,可有邊也無界,此即禪之美。

 

       「禪」(Dhyana)既肯定希臘存有的物象之美,亦肯定印度空寂的涅磐,最後則體現在生活各層面與文化諸端細節中,蔚然大成。概言之,魏晉(書法自然)的王羲之及崇尚田園樸生活的禪風詩人陶淵明,成為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再歷經唐詩宋畫的美學發展,至此,更進入了一個『在生活中體現無盡自然藏奧的禪文化空間美學時代。』這個精神一直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文人在江南一帶營造私家園林與建築地景,而百花齊放,才蔚為立體化後的空間大觀之美。


       一座座園林中,集結了自然景緻、能工巧匠的技術,匯集了詩、書、畫、儒釋道與禪學、典故、植栽與生活情趣的種種精華,故而為藝術之集大成者。

 

       如果不是因為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帶動了後來的現代工業建築論述,既干預也替代了原本的空間文化脈絡,那現在的城市與建築,將會有很與眾不同的空間發展。
   
       凝視歷史,方知台中百年城市需要有反身性(reflective)歷史計劃:既批判殖民現代性的城市擴張,也需回應資本流動的新巨型城市(megacity)及都會區域(metropolitan)變遷。而伴隨著全球化城市文化的創新命題,就要再進一步提出:一個跨文化的城市居住構築方法(待續…)

回列表
公會資訊
公會沿革
公會組織
理事長的話
理監事名錄
委員會任務與職掌
會務人員執掌
會員名錄
社團介紹
公會章程
入會辦法
外縣市建築師出入登記
最新消息
訊息總覽
法規訊息
公會轉發
公會公告
招標公告
活動報名
活動報名
活動花絮
行事曆
民眾服務
搜尋建築師
建築獎
建築雲
演講錄影
專業驗屋
法規專區
都市計畫
都市設計
都市更新
都市測量
建造管理
施工管理
使用管理
其他
相關網站
合作網站
證照相關
友會連結
學術單位
請照相關
法規相關
廠商
下載專區
下載專區
互助專區
社團公告
社團好康購
社團活動
會員專區
設計費試算
換證提醒
會員資料
聯絡我們
意見信箱
臺中市建築師公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0
本網頁背景手稿由廖偉立建築師設計提供
Facebook 建築師
查詢
會員專區 專業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