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塘與「節氣建築」所在意的事
人的生活根植於自然,與環境共生,依時序過日,運生出「節氣」之傳統與文化。對半畝塘來說,建築,也應當如此;創辦建築師江文淵提出「節氣建築」的理想,建築成為一種介面與手法,實踐之路上半畝塘創造了一方生機盎然的環境,鋪排一段人與大樹生態共榮的場景,帶領人惜時愛物,重返自然。
節氣—人與環境經驗總和
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現代人的生活不復農耕作息,生活經驗遠離土地與自然,相對也漸漸脫離「節氣」生活。在半畝塘20年的建築執業歲月中,我們發現當代建築相當缺乏關照環境,在台灣亞熱帶的氣候條件下,我們極度依靠空調,居住者不知寒暑,甚至在都市環境中更是缺乏綠意與生態,居住的環境品質低落。
在理解流傳數千年的節氣文化後,我們發現節氣是人與環境經驗的總和,透過觀察氣候與物候的變化,得以累積出一套曆算方式。用這樣的觀點來思考建築,我們投入基地周邊的土地踏查,希望建築是從土地裡長出來,強化與環境風土的互動相關性。近年來,半畝塘逐漸發展出幾項生態開發作品「大平窩村」、「若山」、「樸山村」,團隊事先進行通透的環境觀察,發展出「理水」、「理氣」、「理綠」不同項目的操作與整合,希望讓建築與環境及能源使用上取得一個善意的出發點,也提升建築與環境的關聯性。
節氣—歲月裡生活經驗總和
節氣也是歲月中人的生活經驗總和,過去依循四季的生產型態,演化出一套惜時愛物的生活樣貌。現代人依賴大量生產的經濟模式,人與糧食生產逐漸有了距離,往往透過消費取得食物。再加上便利交通讓我們漸漸地遠離原生土地,快速的交通讓溝通變得無往不利,卻也讓生活不受時空限制,讓人忘卻歲月感與時間觀。
在節氣建築的理想中,我們希望處理的不只是空間,也將時間的脈絡鋪排進空間當中,多樣性的原生植物塑造出來的景觀環境中,隱藏的一個來自土地的時間訊息,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時間中開花、結籽、落葉、抽芽,創造出一套植物的時間光譜,找回大自然本來就有的一套植物報信智慧。在生態開發的作品中,多樣的生態物種也回饋了一套時間訊息,不同的季節尋蛙賞螢,加深了環境中的歲月感。
五度空間的建築
節氣建築是一套根據東方文化而推演的建築論述,近年在半畝塘的實務經驗中,逐步有了許多落實的操作手法。從三度空間的向度中,推演發展出以時間為主的第四度向度空間,以及第五度由人的生命經驗所積累出來的向度空間。這樣的概念讓建築不只是談設計或是營造工法,而是一個「人在歲月中的生活與環境經驗的總和」,在半畝塘許多的作品中醞釀一份雋永。